简介
胃火旺指的是火热邪气壅滞在胃,胃的通降功能受到影响,以胃部灼痛、多食易饥,及牙龈红肿疼痛、大便秘结等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[1]。
西医相关疾病
西医学中消化性溃疡、三叉神经痛、牙龈炎等疾病出现胃部灼热疼痛、口渴口臭、多食易饥、大便秘结等的症状时可参考胃火旺进行治疗[2]。
发病特点
无典型季节特点,各种人群均可发病。
长时间饮食不规律、起居规律差、社会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中本病更为多见。
表现
典型表现
胃脘部灼热疼痛。
消谷善饥(食物消化快,容易饥饿)。
口渴,喜喝冷饮。
大便秘结。
小便短,颜色黄。
舌头颜色红,舌苔颜色黄。
脉滑数,脉象圆滑,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,每分钟脉搏在90~120次。
其他表现
不同患者因具体病情不同,还可能出现以下一些表现:
胃部疼痛拒按。
口气臭。
牙龈红肿疼痛,甚至化脓、溃烂,或牙龈出血[1]。
病因
常见原因
饮食不节
平时过多食用辛辣、肥甘、温燥的食物,如烧烤、火锅、油炸等,容易在胃中化热生火。
情志不畅
中医认为五脏与情志相对应,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情志上的怒喜思悲恐,情绪过度容易化火犯胃。
邪热内扰
感受温热性质的外邪,或者寒邪化热入里,邪热内侵,胃火亢盛所致[1]。
发病机理
胃火旺的基本病机是火热壅滞于胃,胃的通降能力失调,进而出现一系列类热象症状[1]。
就医
就诊科室
出现胃火旺相关症状时,可以到西医院的中医科,或中医院的消化内科、针灸科就诊。
中医诊断
中医诊断病证常借助“望”“闻”“问”“切”这四种方法,根据四诊得到的信息来综合分析,然后对患者进行诊断,辨别不同的发病原因、不同的证型特点,来指导临床用药。
望诊
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。
一般望诊包括望患者的神态、体型、肤色、五官等情况,如部分患者热象较重,可表现为面色的红赤。
胃火旺患者舌头的颜色红,舌苔的颜色黄,偏于干燥。
闻诊
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。
听声音是医者通过听觉了解患者声音、语言、呼吸等,如问诊时患者声音高低、语速快慢、呼吸声音粗细等。
闻气味主要是闻患者身上是否有异味。胃火旺患者多口气臭。
问诊
问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,了解发病的诱因、症状、治疗经过以及其他相关情况,针对胃火患者可询问是否饮食不规律、是否胃痛、是否口干口渴等。
切诊
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。
脉诊是指医者通过切按脉位、脉率、脉力、脉形等来判断生理病理情况,如胃火旺患者脉象圆滑,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,每分钟脉搏在90~120次。
触诊是医者以手在体表某些部位施以触、叩、按、压等手法来大致判断病情,类似西医学中经常说的“体格检查”,胃火旺患者多存在胃脘部疼痛拒按的表现。
现代辅助检查
对于胃火旺的诊断,除了可以依靠中医的望、闻、问、切来判断,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,如检验、影像等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胃火旺可能与胃肠道器质性的病变相关,可以利用血常规、生化肝肾功能、腹部超声、胃镜、上腹部CT等进行筛查判断。
辨证治疗
胃火旺的基本病机是火热壅滞于胃,胃失和降。由于火热在胃中壅滞,治疗当以清热泻火为原则,清泻胃中的火热邪气。
临床上常用中药治疗胃火旺,多选清胃热的苦寒药物,如大黄、黄连、石膏等。
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加减药物,如胃火旺患者兼消化不良,加鸡内金、麦芽、山楂来消食健胃;兼食欲下降,牙龈干燥不适者,可加沙参、乌梅、蜂蜜来益胃生津,促进食欲[3]。
此外,胃火旺也可以通过针刺、耳针、穴位敷贴、穴位注射等外治法进行治疗。
中药治疗
中药治疗胃火旺,是根据医生辨证之后,确立不同证型来组成中药方剂。
每个证型都有其主方,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相关的症状表现,增加或减少某些药味,来适应患者个人的病情,这即是中药方剂的“加减”。
经过加减化裁的方剂,组方精妙,也常被制成中成药,免去了中药煎煮的过程,具有便于携带、便于服用等优势,部分非处方药可以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。
用于胃火旺的常用方剂有清胃散、玉女煎、白虎汤、三黄泻心汤等[4]。
清胃散
药物组成有是生地黄、当归身、牡丹皮、黄连、升麻。
常见中成药是黄连清胃丸、大黄清胃丸。
黄连解毒汤
药物组成是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。
常见中成药是黄连清胃丸、黄连上清片。
白虎汤
药物组成是石膏、粳米、知母、炙甘草。
常见中成药是清热解毒颗粒。
泻心汤
药物组成是黄连、黄芩、大黄。
常见中成药是芩连片。
其他治疗
针刺
常用穴位:多选胃经经穴,以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穴位为主,再配合缓解症状的穴位,主穴可选择合谷、曲池、鱼际、解溪、足三里、丰隆等,多行泻法。常规针刺。
根据症状配穴:腹部灼热痛可配内关、中脘;咽干口燥可配阳陵泉、内庭等;心烦失眠、睡眠质量差配神门、安眠等;牙痛配厉兑;便秘配支沟、腹结等。
穴位敷贴
针对胃火旺进行敷贴,多选用清热泻火的穴位。可选择中脘、胃俞等,这些穴位所处的位置平坦而不容易被蹭擦掉落,敷贴较为方便牢固。
敷贴的药物多选择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中药,比如大黄、石膏、黄连等,或药性多属寒、凉,归经多为胃经。
穴位注射
穴位注射法,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通常取足三里、丰隆等。选用生理盐水或维生素B注射液,中药注射液可选择双黄连注射液、鱼腥草注射液、热毒宁注射液,均有一定的清热效果[5]。
耳针
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,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。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生理联系,耳的形状类似于倒置的胎儿,与人体经络、脏腑的关系密切。
针对胃火旺,可以取三焦、神门、胃、脾区。用毫针刺或王不留行籽压丸法,轻至中度刺激为宜[6]。
治疗注意事项
严格遵医嘱按时、按量服药,不可随意加减用量或停药。如果服药期间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不良反应,或是症状持续加重未见明显缓解,应立即停药,并及时就医。
治疗胃火旺的方剂中偏寒凉的药物居多,孕妇慎用,脾胃虚弱者慎用。不可过量,防止苦寒药物伤胃。
中药汤剂的服用宜温服,不要放凉。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,如刺身、油炸食品等。
针刺、耳针、穴位敷贴、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均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,切勿自行操作。
治疗效果
一般来说,病情简单、病程较短、体质较好的患者治疗较为简单,治疗周期短。若病情较重,或情绪抑郁、日常作息未能调整、生活压力过大、暴饮暴食的患者治疗较复杂,治疗周期也更长。
病程较短,症状较轻的患者,得到及时治疗后可使病情稳定;病程较长或病情严重者,火热极盛,预期疗效不良,可表现为胃部灼热的加重,牙龈出血或溃烂,面部发红,甚则呕血、便血等胃出血危重现象[1-2]。
调养方法
饮食调理
食疗推荐
饮食以清淡、营养均衡、易消化为主,可适量食用一些有清热作用的食材或药材,如蔬菜中的苦瓜、芹菜;水果中的草莓、西瓜均有一定的清热功效。保证患者每日摄入所需的热量,且补充营养时,应循序渐进、少食多餐。
根据体质和症状辨证选用药膳,如天花粉粥、竹茹饮、茅根赤豆粥等。
天花粉粥以栝楼根、粳米为主要原料制成,具有清泄肺胃,生津润燥的功效。
竹茹饮以竹茹、乌梅、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,具有清热止呕,生津止咳的功效。
茅根赤豆粥以鲜茅根或干茅根、赤小豆、粳米为主要原料制成,具有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的功效[7-8]。
饮食禁忌
避免食用辛辣、生冷、油腻肥厚食物,如火锅、烧烤、油炸、生腌、冷饮等。忌酒。
还应该避免三餐无规律,改正暴饮暴食、过度节食、不吃早饭、熬夜后吃宵夜等不良饮食习惯。
清热的药物以寒凉之性居多,容易引起腹泻、腹痛等症状,不可过量服用,应谨遵医嘱。
生活管理
平时注意劳逸结合,保持身心健康,不要熬夜、紧张、疲劳,不要有心理焦虑[9]。
症状消失后也要注意清淡饮食,防止疾病复发。
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增强体质,以不觉得劳累为度,有助于提高脏腑功能。
调畅情志,保持乐观、健康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生活态度,有利于疾病的康复。患者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情,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。
心理护理
若胃火旺症状严重,病情经久难愈,反复无常,患者会对预期疗效产生忧虑或怀疑,可能还会对接下来的检查治疗带有一定的排斥,容易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,不利于康复。
患者家属可在精神上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与鼓励,以稳定患者情绪,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,从而积极配合治疗。
参考文献
[1]
李灿东,方朝义. 中医诊断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21.
[2]
陈志强,杨关林.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16.
[3]
钟赣生,杨柏灿. 中药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21.
[4]
李冀,连建伟. 方剂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21.
[5]
高树中,杨骏. 针灸治疗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21.
[6]
黄丽春. 耳穴治疗学[M]. 北京: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2017.
[7]
谢梦洲,朱天民. 中医药膳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21.
[8]
施洪飞,方泓. 中医食疗学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21.
[9]
翟健宇. 试论胃火旺引起痤疮中医治疗与预后[J]. 中医临床研究,2011.
最新修订时间:2022.12.29 15:20
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,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,具体请遵医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