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中黄
又称:
甘草黄、甘中黄
概述
甘草粉的一种特殊加工制成品
近现代以来人中黄的使用研究渐渐淡出临床,已极少在临床上使用
古籍中记载,人中黄具有清热、解毒、凉血的作用
定义
现代极少使用的一种中药,是将甘草粉末置于竹筒内,在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。
应用现状
人中黄未被现代药典所收录,现收载于《中华本草》等书籍中。
因其加工方式特殊,患者难以接受,而且可由其他药物代替使用,因此该药物在现代临床上已极少使用[1-3]
来源依据
历史发展
人中黄的使用十分悠久,而且其应用认识是经历了元明时期发展,到明清时期成熟的一个过程,尤其是在清代,留存有大量的临床医案记载,人中黄可以应用于温病、热毒、痰火、白喉、戾气、伤寒等,临床配伍也十分的多样,药性功效认识逐渐深刻。
但是近现代以来人中黄的使用研究渐渐淡出临床,未能对其内在成分和现代药理作用有一个十分系统和完备的研究,现代药理作用并不明确。
炮制发展
人中黄相关炮制方法记载较早出现于元代朱震亨的《丹溪心法》中,元代之后的历代医家著作和医案中多记载有相关的应用或炮制方法,至清代人中黄的使用和炮制方法开始多样化,方法有所发展,但近现代相关人中黄的炮制方法研究已淡出临床。
相关炮制方法举例:甘草末密封后放在竹筒内,并在人粪便中浸泡一段时间后,取出阴干,劈开竹筒,取出人中黄,日晒夜露至无臭气,晒干,切段或块[1-4]
医学相关
古籍记载
元朝
《丹溪心法》记载:“人中黄大凉,治疫病须多年者佳……疗时行热毒……亦治食积痰热,降阴火。”
明朝
《医学正传》记载:“众人病一般者,此天行时疫也,治有三法,宜补宜散宜降,用大黄、黄芩、黄连、……人中黄为末,神曲糊为丸,每服五、七十丸,热甚者,加童便。”
《金匮钩玄》记载:“人中黄,专治疫毒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人中黄,时行大热狂走,解诸毒,捣末,沸汤沃服之别录伤寒热毒,水渍饮之,弥善。”
清朝
《本草洞诠》记载:“人中黄,味苦,气寒,无毒,疗瘟病垂死者皆瘥。”
《类经证治本草》记载:“人中黄,咸、寒,清火消痰食,解五脏实热,天行热狂,痘疮血热,黑陷不起。时珍曰:烧灰,敷发背。服之,疗产后阴脱,解药箭毒。”
《本草备要》记载:“甘寒入胃,泄热清痰火,消食积,大解五脏实热。治天行热,痘疮血热,黑陷不起。”
近现代
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人中黄,味甘、咸,性寒,归心、胃经,清热凉血,泻火解毒;主治天行热病、温病发斑、大热烦渴、痘疮血热、丹毒、疮疡。”
相关鉴别
人中黄与人中白
人中黄是甘草末与粪便密封处理后制成的药品,人中白是人尿自然沉积的干燥固体物。
《本草正》记载人中白:“降火清痰,消瘀血,止吐血衄血,退劳热,清肺痈肺痿,心膈烦热,烧研为末,大治诸湿溃烂,下疳恶疮,口齿疳蚀,……。生肌长肉,善解热毒。”
人中黄与金汁
人中黄与金汁都是人粪参与处理后制成的,在制备过程中都需密封保存,功效主治相似。
但人中黄是甘草末与粪便密封处理后制成的药品,而金汁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是由健康人的粪便、井水、泉水、红土等搅拌后,经过滤、密封等工序制作而成。
《本草汇言》关于金汁功效的相关记载为“凡一切火毒、疔毒、丹石药毒、野草毒、菌毒、百虫诸毒等,并皆疗之。[1,3-10]"
特别提醒
人中黄是甘草末的炮制加工品,炮制中需要在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,并不是传统意义所说的“人粪”,与“金汁”、“人屎”等内容有所区别。
20世纪以来,粪菌移植技术不断发展,研究表明粪便大部分微生物来自肠道,对肠道微生物群有较好的调节作用。尽管中药取材有时怪诞,但如果我们客观认识,取其精华,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,去研究人粪类药物及其相关制剂,则可能更好地推动医学进步[8-9]
参考文献
[1]
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 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[M]. 2012年版. 福州: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3.
[2]
王胜超,张振凌,刘艳,等. 人中黄之由来及炮制方法历代沿革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7,15(11):150-152.
[3]
王胜超,张振凌,黄亚森,等. 中药人中黄药性功效考析[J].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8,20(02):80-82.
[4]
朱震亨. 丹溪心法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59.
[5]
虞抟. 医学正传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65.
[6]
(元)朱震亨,明·戴元礼校补. 金匮钩玄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80.
[7]
汪昂. 本草备要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63.
[8]
张栎婧,战丽彬. 基于古代文献对人粪类药物的选析[J].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19,25(02):223-225+264.
[9]
刘婧,谭周进. 金汁、人中黄入药考究[J]. 世界华人消化志,2022,30(19):865-870.
[10]
南京中医药大学. 中药大辞典[M]. 2版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.
最新修订时间:2023.03.26 11:02
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,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,具体请遵医嘱。
Copyright©2022 xiaohe-jiankang.com 京ICP备19038866号-11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